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网 >政策服务>正文

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 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7-10-11 09:24 查阅次数:43 来源:人才工作网

 中共三门峡市委办公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 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区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市管各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三门峡市委办公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20日


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


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豫办〔2017〕20号)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大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为发力三次创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大人才观”内涵丰富,其核心要义是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各有所长、人人皆可成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整体观念;海纳百川、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开放理念;着眼长远、源头培育,遵循规律、统筹推进,涵盖优生优育优教、育才引才用才的人才成长全过程生态体系。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其实践要求是遵循人口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从“优生优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道德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的人才发展全过程,来审视和谋划人才工作,着眼抓源头、打基础,补短板、创优势,构建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

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是厚植人才培育根基的战略举措。着眼人才成长的开端和起点,从优生优育抓起,把人才培养工作与人口素质提升结合起来,有效解决我市出生人口缺陷率较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状况不佳、学前教育滞后、素质培养不能满足就业创业需求等问题,是确保我市人才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重要措施,也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战略举措,必将为人才培育奠定深厚基石,对促进我市人才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必然选择。我市作为豫西发展中地市,人口规模较小,要建设人才强市,人口资源“量”上不占优,就必须在“质”上求突破,并且我市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比例偏高,人力资源培育任重道远、潜力巨大,迫切需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推进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二次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和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拓展继续教育培训,着力打造教育水平较高、高技能人才充裕的人力资源强市,切实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是发力三次创业的关键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发力三次创业、加快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重大战略机遇,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贯彻“大人才观”为引领,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三门峡实际,把握主要矛盾,着眼突出源头培育强基础、突出薄弱环节补短板、突出重点领域抓关键、突出特色品牌创优势,以“7个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实施“健康宝贝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和青少年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强健农村青少年体魄;实施“职业技能振兴计划”,促进就业创业;实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施“继续教育拓展培训计划”,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浓厚氛围;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支撑;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人才发展的全面提升,厚植我市人力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二)基本原则

——抓好源头,强基固本。树立正确政绩观,注重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突出优生优育这个源头保障,让人才成长有一个良好开端、不输在起跑线上;抓好教育培养这个基础性支撑,为人才成长提供丰厚沃土。

——重点突破,梯次推进。围绕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制约人口素质提升的瓶颈问题,既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抓住当前必须做而又能够做的事情,着力解决现实紧迫问题;又着眼长远、梯次推进,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强化创新,突出特色。围绕省际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创新人才政策,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本土技能人才,培育人才发展新优势。

——遵循规律,久久为功。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把人才培养与人口素质提升有机结合,从具体事情抓起,出实策、务实功、求实效,锲而不舍、常抓不懈,促进人才发展由量变到质变飞跃。

(三)主要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的工作格局逐步健全。全社会重视优生优育的氛围日趋浓厚,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市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稳步确立,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健康宝贝计划

以宣传、服务、指导“优生优育优教”目标人群为抓手,把人才培养向源头延伸,从优生优育抓起,加大宣传力度,抓住三级预防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为健康宝贝出生提供有效保障,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开端。(牵头单位:市卫计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科协、三门峡日报社)

1、加大优生优育宣传力度。在婚姻登记、生育证办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居民)活动中心等场所,向城乡居民、重点人群和基层卫生计生工作者免费发放《健康宝贝伴侣》图书。通过发挥市内主流媒体作用、用好孕妇学校平台,组织“预防出生缺陷日”主题活动等措施,采取播放宣传视频、散发宣传资料、投放公益广告等方式,重点宣传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期和新生儿保健等知识,宣传出生缺陷的危害和防治办法。依托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三下乡”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微信等移动互联社交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效果,营造预防出生缺陷的浓厚氛围。

    2、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健全完善三级预防服务体系,在一级预防中,开展健康宣传,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项目;在二级预防中,开展免费产前筛查,为孕妇免费提供孕早中期超声检查和血清学筛查。在三级预防中,免费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听力障碍等疾病筛查。认真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加大免疫接种力度,组织实施出生缺陷救助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试点等,促进出生缺陷疾病诊断和治疗。

3、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以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妇幼健康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幼健康服务三级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妇幼保健院评审工作,加强妇幼保健专科建设和管理。举办全市妇幼健康服务技能竞赛,通过强化岗位练兵,进一步提高各级妇幼健康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完善孕产妇管理救治和新生儿救治网络,逐步建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急救、转诊网络。

(二)学前教育普及和青少年营养改善计划

抓住人才培育的薄弱环节和前提保障,以扩充资源为核心、加强师资为重点,对贫困家庭幼儿入园实行资助,逐步普及学前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园难”、青少年营养不良等问题,促进健康成长。(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审计局、团市委、市妇联)

4、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统筹考虑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规模。大力实施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工程,重点加强脱贫攻坚地区、城乡结合部、二孩政策实施后新增人口集中地区的幼儿园建设。继续加快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有效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富余资源,改建成安全、达标的公办幼儿园,逐步实现人口集中的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落实3万人口以上乡镇至少办好2所、3万人口以下乡镇至少办好1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力争到2020年消除公办中心幼儿园“空白乡镇”。各县(市、区)要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积极探索在地方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内,采取核定编制、合理调配等方式及时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采取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和引导民办幼儿园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每班“两教一保”要求。鼓励聘任优秀的幼儿园退休教师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农村地区任教。继续做好国家学前教育巡回支教项目试点工作。采取“政府组织、中心园实施、志愿服务”模式,开展教师巡回支教,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偏远地区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

5、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按照年生均600元标准补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岁在园在籍儿童学前教育保教费,并按照生均不低于400元标准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在籍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落实地方财政预算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据当地财力状况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范围。

6、改善农村青少年营养健康水平。开足、上好健康教育课,注重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宣传方式,确保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在85%以上。对家庭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加大政府补助资助力度,进一步提升贫困学生营养健康水平。积极落实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大力推进卢氏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工作,在供餐模式、品种上大力创新;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保证学生营养供给。

(三)职业技能振兴计划

加快我市黄河金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通过打造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培育更多职业教育品牌,全面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促进就业创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农牧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工信委、市国资委、市扶贫办、市残联)

7、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接“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产业,推进高等教育“一本三专”建设,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建成独立设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支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三门峡技师学院和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强化技术技能创新积累,建设区域技术技能创新积累重要资源集聚基地,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在不同层次、领域办出特色,推动高校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整合一批弱、小、散的中等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建立教育与产业协作机制,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统筹整合现有专项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对院企合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和职业院校给予奖励,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8、打造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突出企业去产能、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需要,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行新型学徒制试点,建立“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培养模式。强化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加大技师、高级技师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金蓝领”技能提升培训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9、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针对性实效性。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按照“因地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科学确定培训内容,灵活选择培育模式,以农业产业带头人作为重点,加强创业规划、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政策法规、产品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提升致富带富能力;对农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农机农艺新技术、新工艺等技能培训,提高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吸收和转化能力;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着力打造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

抓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坚持深化改革、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国资委)

10、加快建设独立设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依托,整合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资源,加快独立设置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继续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汇聚高端人才,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增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积极争取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来峡设立分校、分院、研究中心等,努力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水平与能力。

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三门峡三次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力资源需求,支持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把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持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产教融合、院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着力提升职业能力。深入实施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工程,大力探索“互联网+”教学,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引入社会创业培训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支持与鼓励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不断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类型,积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体系,完善政策咨询、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事务代理、资源共享等方面“一站式”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孵化作用。鼓励高校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和资金支持。对大学生到各类创业园休学创办小微企业,可向学校申请保留学籍2年,并可根据创业绩效给予一定学分奖励,积极探索创业学分置换机制。

1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计划、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引进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特聘教授和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给予重点资助培养。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增强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

(五)继续教育拓展培训计划

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深化拓展全民继续教育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共享学习资源,建立健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灵活开放、沟通衔接、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

14、分类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有计划、分领域、分层次加强对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以提升企事业单位员工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事业单位全员培训。广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进城务工人员、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的技能培训和创业教育,用好用活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稳步提升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水平。支持开展普通高校学历继续教育,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师资、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职工学历提升的需求,以在职学习为主,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实现学历资格和职业技能资格的相互贯通。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扩大开放教育规模,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体现继续教育特点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学历继续教育质量。

16、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社区教育。突出社区特点和社区文化特色,面向不同类型的社区成员,特别是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和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积极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学习活动。以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素养和生活品质为目的,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网络,增加社区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为居民提供手工技艺、休闲娱乐、历史文化、家庭教育、科普知识、营养保健等教育培训,满足各类人群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医院等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定期开放场地设施,为居民提供社区教育服务。引导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与中小学合作举办“四点钟学校”、“周末大讲堂”等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放学后作业指导、托管等公益性服务。

17、整合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开放共享。以“共享学校资源、开放社区资源、利用社会资源”为着力点,提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中小学、社区教育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开放水平,不断扩大各类优质学习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全民阅读,打造好书推荐、好书诵读、数字化阅读、书友会、书香之家等交流平台,拓宽市民学习渠道。践行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组织专题讲座、“学习开放日”等活动,开展“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评选,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

(六)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瞄准重点产业、关键行业和民生领域,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强化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支撑。(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

18、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人才工程。聚焦转型创新发展和“三地五中心”建设,创新人才政策,实施人才项目,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针对黄金工业、铝工业、煤化工、装备制造等我市主要产业链,引进经营管理人才、科研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服务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引进城市管理、电子商务、金融资本运作、名师名医等专业人才。

19、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和载体。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实行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并举。推动院地院企合作,探索建立合作交流模式,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共建,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建成一批创新平台,转化一批创新成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打好“乡情牌”“亲情牌”,广泛吸引三门峡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学子、外出务工技能人才回归创新创业,实现智力、信息、技术、资金、项目、企业的回归,支持家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共建全面小康。

20、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加大扶持资助力度,鼓励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吸引域外技术平台落户,引导创建人才实践基地,支持成立行业发展“智库”,多方式、多渠道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壮大一批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研发基地、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为各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搭建舞台。

(七)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计划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践,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

21、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深入开展理想信念、道德礼仪、传统文化、生命安全4项重点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融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全过程,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各方面。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实施家庭教育暖心公益行动。利用重要时间节点,继续开展清明祭英烈、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4项集中活动,把中小学校德育、美育课程建设纳入教学评估和目标考核。探索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网上管理系统,加强督查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开展文化市场集中整治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22、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持续有效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一批具有豫西文化特色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建设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街道。着力提升文明素质,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深化行业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发挥文明创建的载体、导向作用,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讲堂等,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发挥道德榜样的引领作用,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设。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上持续用力,发挥文化作品、文化产品化人、育人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净网”、“护苗”和“清朗”专项行动,做大做强网络正能量。

23、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认真抓好“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全民敬业行动,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践行价值观、岗位学雷锋”主题实践和“三亮三评”活动,表彰一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和“文明优质服务标兵”。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践行行业规范、职业精神和评选行业人物活动,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十佳职工评选表彰活动。扎实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文明使者”志愿服务项目交流活动,抓好志愿者培训,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他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幸福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充实、自我提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提高对落实“大人才观”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来抓,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举措,抓好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贯彻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工作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定期听取情况汇报,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

(二)狠抓责任落实。各牵头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出台具体行动计划和配套支持政策,促进各项工作协调推进。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狠抓工作落实。其他相关责任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市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和考核评估机制,将各级各单位落实“大人才观”全链条推动人才发展情况纳入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重要内容。

(三)强化资金保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按照资金配套要求,做好上级资金衔接和本级资金统筹工作。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目标任务,与中心工作紧密衔接,整合财政资金,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统筹项目有序实施。各县(市、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共同支持人才全链条发展的保障机制。

(四)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大人才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及时总结推广落实“大人才观”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在全社会大兴重才、育才、爱才、聚才之风,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